來源:互聯網作者:編輯點擊:
日前,湖南洪江市針對學生不愿勞動、不會勞動、不善勞動的現狀,如何遏制不珍惜勞動成果,勞動教育在青少年學生中虛化、淡化、弱化,勞動教育在育人價值上的忽視問題,進行了有效探究,讓更多的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在提高中升華,以便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以勞強體、以勞創新”的頂層設計目標。
以勞樹德,思想道德再升華
9月19日,洪江市華清高級中學、洪江市清華藝友實驗學?!暗谖鍖棉r耕文化·豐收節”在華清中學金色稻都實訓基地隆重舉行?;顒蝇F場鑼鼓喧天,彩旗招展,秧歌歡舞,人聲鼎沸。第一批競賽組的學生,身著紅色校服,在班主任的帶領下,下到田間,割出一片片空田,幾十個“大力士”將十余臺扮桶抬入田間,1700多名師生分區域涌入田間,有人割稻,有人脫粒,有人扎草,有人篩選,有人裝袋,有人扛運,有人曬谷;鐮落稻傾,機響谷滿,各個環節,銜接穩當,配合到位,有條不紊。師生們干勁十足,熱火朝天,歡笑聲、吆喝聲與打谷機的轟鳴聲組成了一曲豐收的交響樂。
華清高中座落在洪江市安江鎮,與安江農校隔河相對的岔頭高廟遺址發現地,是農耕先祖神農炎帝早期活動地,因此這里又有“上下七千年,古今兩神農”的美譽,也被全世界稱之為“雜交水稻”的故鄉。這里被聯合教科文組織譽為“物種變異的天堂”“沒有被污染的神奇土地”,被評為“中國天然氧吧”“全國生態文明市”。
華清高中依據得天獨厚的農耕文化、稻都文化發源地優勢,先后建起了“金色稻都”“原生態草料漁場”“生態循環養殖”“綠色有機菜地”等勞動實訓基地,建造起傳統純糧米酒釀造手工作坊,農耕文化博物館,率先在全國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走出勞動教育的“懲罰性教育、娛樂性教育、技能性教育”的三大誤區,每年均開展農耕文化節,在實踐中根植“勞動創造幸?!钡默F代理念,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艱辛,感悟“團結就是力量”的精髓,真正在勞動教育中融匯思想教育、紀律教育、責任擔當教育、感恩教育、節儉教育,提升德育工作實效性。
洪江市中小學校、職業學校、村小及教學點,做到了“四有”:校校有勞動實踐基地,校校有勞動教育輔導老師,校校有符合本鄉鎮實際的勞動教育校本教材,勞動教育課程開設率達100。在全市層面,教育局專門設立了勤工儉學管理站,用來指導學校勞動技術教育;利用袁隆平先生工作過的安江農校,建起研學、實訓、思教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學生通過參加勞動技術教育,既學到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技能,也體會到了勞動成果來之不易,更是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
以勞增智,知識能力再拓展
近日,湖南省關工委主任楊泰波、副主任穆勇,副主任兼秘書長黃孝亮,在懷化市及洪江市領導的陪同下,專程視察了洪江市托口中學少年宮的花籃編織,鼓勵青少年要傳承好優秀的傳統工藝,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洪江市托口鎮位于湘黔交界之處,巍峨的雪峰山下,渠水和清水江在此交匯。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氣候適宜,土壤肥沃,非常適合楠竹的生長。一片連一片山林竹海猶如一道道天然綠色屏障,令人心曠神怡。勤勞智慧的托口百姓利用當地豐富的竹林資源,編織成形狀各異的花籃和日用品,造型美觀,工藝精湛,環保耐用,別具一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托口的竹編產品遠銷美國、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將這一獨具特色的本土傳統文化手工藝傳承下去,托口中學聘請了當地具有四十余年編織經驗的老人張克翠為校外輔導老師,并派了楊英明和王明秀兩位老師組織學生一起學習。
學校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把編織花籃的步驟拍成視頻,復制到每個班的教學一體機上,利用班會和其他課余時間,讓學生觀看,使學生逐步了解、熟悉并掌握編織步驟。老師們也把視頻相互發到手機上,利用課余時間邊看視頻邊學習編織。在竹編室安裝了大屏幕的電視,師生們也可以邊看邊學?;ɑ@編織技術較為復雜,共有排底、團絲、穿底、撿花、摧花、上筐、刷遍和上系等程序,將竹編工藝編印成校本教材,為了盡快掌握編織技術,將竹編工藝編印成校本教材,并將學生們按編織程序分組學習編織,學生們學會了一道編織技術,再去另一組學習另一道編織技術,直到完全掌握整套編織技術。如今學校共有幾十名老師和數百名學生不同程度上掌握了花籃編織技術。
為了讓課堂教學與課外竹編社團融匯貫通,托口中學以竹編為主線,同時建立了5個分支興趣小組,一是語文教研組帶領學生每年搜集與竹子有關的文學作品、詩歌、散文,整理出描寫竹子的經典金句,并對竹子及竹編工藝的觀察進行寫作訓練;二是生物教研組帶領學生搜集了竹子的栽種、培管及實用資料,研究竹筍的加工及儲存;到民間采訪竹筍的數十種食用方法;三是歷史教研組帶領學生探究竹編工藝的發展史;四是英語教研組帶領學生查閱外國竹編工藝在全世界最前沿的動態;五是地理教研組與學生一起探討竹子的生長環境和種植區域。通過系列活動開展,激發了學生多維興趣,也讓學生知識面得到拓展,部分學生自覺去圖書室查找資料,到民間去走訪學習,以此掀起了托口愛學習的新潮,沉迷于手機、電視、游戲的學生大大減少,教學質量迅速提高。
2017年4月19日,托口鎮學校成功舉辦了湖南省鄉村少年宮活動現場會,2017年5月19日,又成為全國鄉村少年宮建設項目推進會的主現場,同年托口鎮中學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18年4月,托口鎮中學花籃編織參加了第六屆中小學生實踐工作坊藝術展演,榮獲湖南省一等獎,全國二等獎。
以勞育美,藝術素養再促進
“老師,我們下半年種啥蔬菜???”“青菜、白蘿卜、胡蘿卜等蔬菜都可以種?!?0月9日,洪江市黔城鎮中心小學部分班級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號召全體學生用勤勞、認真的小手去體驗勞動,在勞動中懂得崇儉敬德,讓簡樸文化由孩子們親手播種,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學校多年來一直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并著力打造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責任到班、到人,每個班級分有包干區。從勞動工具的使用,勞動工具的擺放,再到各項勞動的具體實操與要求,老師們手把手地對同學們進行勞動培訓。在各班自留地里同學們收集、鑒別種子,培土、澆水育苗,感受種子的神奇力量,移栽、施肥、澆水、除蟲直到收獲,全程體驗。作物成熟時,師生們又一起采摘,感受通過勞動帶來的成就與喜悅;在各班包干區內,同學們清理路面,栽種綠植、花卉,用勞動美化校園。這一個完整的育人鏈條,從種子到果實,從課內到課外,從實踐到創造,精準服務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深入推進。
“校園的西北角,是我們最喜歡的勤才園。在園里,我們化身‘小農夫’,和土地親密接觸。通過上勞動教育課,從播種到收獲,能體驗到耕種的艱辛和食物的來之不易?!睂W生李柯說。
該校還利用勞動教育,開設了“唱勞動歌、演勞動劇、跳勞動舞”的文藝社團,以勞動教育場景為主題,進行了攝影、視頻、繪畫、剪紙、雕刻大賽,開展了勞動教育征文、演講、書法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了學生全方面的能力。
以勞強體,健康水平再增強
來到洪江市芙蓉小學,操場上,舞龍隊、舞獅隊龍騰虎躍,時而快速移動,時而翻滾跳躍,龍燈在他們手中,動如跳兔,靜若游蛇,雙龍抱寶,獅上高臺,有驚、有奇、有險、有畫,成為了校園課后服務的一道亮麗風景。
雪峰斷龍頸是雪峰山區一種古老而神奇的傳統龍舞文化。龍燈用竹、木、紙、布扎成,有9節、13節、27節不等。斷頸龍出列陣容龐大,前有大鑼、鐵銃開道,接下來有牌燈,中間為龍燈,后有獅燈、車燈、花燈、動物燈、故事燈、蛙燈、彩蓮船,數量多達200多盞。龍燈雙頭搶寶相舞,靈活多變,自成套路,龍身以滾燈為主,恰似蛟龍行空,配以辰河高腔鼓樂,催動助興。雪峰斷頸龍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于洪江市洗馬鄉,流傳于懷化、湘西州、黔東南、秀山區等50多個縣市區,它是中原文化與五溪文化撞擊融合的歷史活標本。
為了讓雪峰山區這一非物質文化得到傳承,洪江市內多所學校都有從制作,到彩繪,到舞動的舞龍隊。原來是從正月初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在各社區、村、各家各戶拜年,到各村空曠之地進行表演,現又在各種大型活動上進行展示。據芙蓉小學舞龍隊教練陳小林介紹,舞龍隊是一項運動量遠勝于馬拉松賽跑及籃球、足球的劇烈競技運動;二是時間長,起源地洗馬鄉的龍燈每晚18:00出發,回來大約在凌晨1:00左右,就是現在的表演活動,也要3個小時;三是隊員素質要求高,要能跳、能跑、能長走,手力足,腳勁強,腰力好。通過舞龍活動,中小學的體質大大增強,也帶動了學校體育成績大大提升。
勞動是最好的鍛煉,活動是最佳的運動。通過全方位的勞動教育,洪江市連續多年在懷化市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上位居團體總分前三名,學生體育成績逐年上升,近視率逐年下降。
勞動教育是一種融合心智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人的基本素養通達真實社會的“中介環節”,是學校五育融通學生全面發展的“黏合劑”,洪江市以勞動教育為突破口,創設學生成長最佳平臺,讓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易惜生 盧燕 舒長江)
中國網來源:http://wmzh.china.com.cn/2023-03/28/content_42311238.htm